第522章 民心所向[2/2页]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60小说]https://m.60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大王闻听国公爷金玉之言,深感天恩浩荡,亦万分重视!
nbsp然!此等邦交大事,按我朝鲜祖制,需召集议政府、备边司诸堂上官及两班重臣详议,并最终由主上殿下圣裁,此非推诿,实乃制度使然,恐需、需费些时日,方能给国公爷一个满意的答复。在此期间,国公爷及天朝雄师在济州岛所需一切,下国定当竭尽全力供奉,绝无半分怠慢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nbsp整个过程中,朴德欢作为随行小吏,恭敬地侍立在下首,低眉顺眼,但耳朵却竖得尖尖的,眼睛的余光敏锐地捕捉着每一个细节。
nbsp郑太和带来的礼物确实比县衙能拿出的强百倍,但朴德欢注意到,其中并无真正能体现“宗藩”诚意的东西,比如象征性的土地图册、正式请求册封的国书副本等,更多的是消耗性的土产和可量化的财物。
nbsp这更像是一种“花钱买平安”的贿赂,而非重启宗藩关系的郑重表态。
nbsp郑判书的态度恭敬得无可挑剔,但朴德欢敏锐地察觉到,这位高官眼神深处并无真正的敬畏和恐慌,反而有一种刻意表演的痕迹。
nbsp尤其在提到“需召集重臣详议”、“需费时日”时,他虽然语气惶恐,但语速平稳,逻辑清晰,显然是早有腹稿,目的明确——拖!
nbsp使团人数虽多,但除了郑太和本人,并无其他真正位高权重、能代表国王立刻做出承诺的重臣。这进一步印证了拖延的意图——派个礼曹判书来,正好负责礼仪接待和“研究讨论”,但拍不了板!
nbsp朴德欢瞥见郑太和带来的所谓“国王亲笔问候信函”,所用的函匣并非最高等级的玉轴金泥匣,而是次一等的紫檀木匣,封印也只是普通官印。
nbsp这微小的细节,在朴德欢这种常年混迹底层、熟知衙门规矩的人眼里,透露出汉城方面对此事的“重视”程度,恐怕远没有郑判门口中说的那么高。
nbsp朴德欢算是看明白了,汉城那帮老爷们,根本就没打算真心认回大明这个“宗主”!派郑判书来,就是唱一出“拖”字诀的大戏!他们真正指望的,恐怕是北边那位“新主子”!
nbsp在等待朝鲜官方正式回应的这些天里,魏渊并未一直待在“定远号”。
nbsp他换上了普通的儒生或富商便服,只带着少量精锐护卫,深入济州岛的市井乡野。
nbsp济州岛方面得了严令,不敢有丝毫怠慢。
nbsp虽然岛上官府穷困,物资匮乏,但县令还是拿出了压箱底的本事,每日供应最新鲜的海鱼、岛上最好的黑猪肉、稀罕的柑橘;官邸里铺上了仅存的几块上好莞草席;甚至咬牙征调了几名略懂汉话、稍有姿色的官婢去“伺候”,当然这都被魏渊婉拒。
nbsp虽然这些“最好的”在魏渊眼中依然显得寒酸,但他并未苛责,反而饶有兴致地体验着当地的风土人情。
nbsp他漫步在简陋却充满生活气息的市集,看渔民叫卖刚捕获的海产,听小贩用带着浓重方言的汉话讨价还价,济州岛因历史原因,汉文化影响较深,不少商贩能说简单汉语。
nbsp他走入低矮的茅屋农舍,与满脸风霜的老农攀谈收成和赋税。他甚至在村口的大树下,听须发皆白的老儒生用生涩的官话讲述当年壬辰倭乱时,大明援军如何英勇抗倭,拯救朝鲜的故事。
nbsp“天兵李如松将军的大军,就是从北边海上来的。”
nbsp老儒生浑浊的眼中闪烁着追忆的光芒,枯瘦的手指指向大海的方向。
nbsp“没有大明,就没有朝鲜啊。”
nbsp周围的老人纷纷点头附和,唏嘘不已。
nbsp在一个偏僻的小渔村,魏渊遇到一个曾在釜山做过生意的商人。
nbsp商人喝了几口村民自酿的土酒,趁着酒意,压低声音对魏渊抱怨:
nbsp“这位先生,您看着像明国人?唉,现在汉城那些当官的,还有北边那位,哼,早忘了祖宗是谁了!只认鞑子的鞭子!我听说还要逼着我们剃发易服,还要年年给鞑子进贡无数珍宝美女!苦的还是我们这些小民!要是、要是天朝上国能像以前那样。。。”
nbsp他话没说完,就被旁边警惕的同伴拉走了,但眼中那份不甘和期盼却留在了魏渊心里。
nbsp类似的场景,魏渊在几天的走访中遇到了多次。
nbsp虽然朝鲜官方迫于清朝压力而疏远明朝,但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济州岛,在普通的底层民众、老儒生、甚至一些不得志的下层官吏心中,对“天朝上国”的认同感、对壬辰再造之恩的感念,以及对清朝高压统治的怨怼,依然如同深埋地下的火种,并未完全熄灭。
喜欢。
第522章 民心所向[2/2页]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