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明末封疆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522章 民心所向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60小说]https://m.60xsla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汉城,昌德宫,紧急御前会议。

    nbsp仁祖李倧的惊怒咆哮还在暖阁中回荡,内侍已连滚带爬地召来了备边司的核心重臣。暖阁内的享乐气氛荡然无存,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的恐慌。

    nbsp在众臣一片“主上息怒”、“臣等有罪”的告罪声中,一个身材瘦削、目光锐利的老者站了出来,他便是领议政金自点。金自点是仁祖朝后期权倾朝野的重臣,更是坚定的“事大”(亲大清)派领袖。

    nbsp丙子胡乱后,朝鲜被迫臣服清朝,金自点便是主导与清廷媾和、维系“事大”关系的关键人物。

    nbsp在他眼中,明朝早已是日薄西山、自身难保的泥菩萨,而新兴的清朝才是朝鲜必须依附的强权。

    nbsp“主上殿下。”

    nbsp金自点声音沉稳,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冷静。

    nbsp“臣等失察,致使惊扰圣听,罪该万死。然事已至此,惊慌失措于事无补,当务之急是定策应对这‘天降的大明国公。”

    nbsp他环视一周,目光扫过那些面带忧惧的同僚,最后落在惊魂未定的仁祖身上,缓缓分析道:

    nbsp“其一,魏渊此人,确有其人。据零星商旅传闻,此人乃大明新晋权贵,于日本搅动风云,手段狠厉,覆灭幕府,挟持天皇,已成日本无冕之王。其麾下兵锋之盛,绝非虚言。其二,其所言‘恢复宗藩,看似尊明,实则包藏祸心!大明如今是何光景?流寇李闯肆虐中原,大清雄踞关外,其朝廷自顾尚且不暇,焉有余力庇佑藩邦?此乃魏渊欲借‘大明旧帜,行挟制我朝鲜之实!”

    nbsp金自点上前一步,语气更加笃定:

    nbsp“殿下,清兴明亡,此乃天命!我朝鲜于丙子之后,已向大清称臣纳贡,得保宗庙社稷。若此时因魏渊一纸狂言便动摇国策,重启对明事大,岂非授大清以柄?清主多尔衮雄才大略,兵锋正锐,若闻我朝鲜背约亲明,盛怒之下,挥师南下,我三千里江山将重蹈丙子覆辙,生灵涂炭!此乃取死之道也!”

    nbsp他的话如同冰冷的铁锤,敲在仁祖和众臣心上。想到丙子年清军铁骑的恐怖,众人无不色变。

    nbsp“那……那依卿之见,当如何?”

    nbsp仁祖声音发颤地问道。

    nbsp金自点眼中精光一闪:

    nbsp“虚与委蛇,拖延待援!立刻派出位高权重、善于辞令之特使,携带丰厚仪礼,火速前往济州岛,面见魏渊。言辞务必极尽恭顺,感念大明旧恩,对其功勋大加颂扬,满足其一切补给要求,甚至可承诺‘考虑其部分请求,但涉及宗藩名分、岁贡额度等核心问题,则以‘兹事体大,需禀明国王,召集百官详议,非旬日可决为由,尽力拖延!与此同时,立刻挑选心腹重臣,携带国书与重礼,以八百里加急,秘密北上沈阳,面见睿亲王多尔衮,详陈魏渊率巨舰强压济州、意图胁迫朝鲜背清亲明之危局!恳请大清为藩属做主,速发天兵震慑!再密令全罗、庆尚两道水军及沿海守军,暗中戒备,加固城防,但绝不可主动挑衅魏渊船队,以免授人口实,招致雷霆之怒!一切,待大清决断!”

    nbsp仁祖听着金自点的分析,尤其是提到清军可能南下时,脸色更加苍白。他几乎没有犹豫,立刻拍板:

    nbsp“就依领相之言!速办!特使人选,就由礼曹判书亲自前往!礼物要厚!言辞要恭!务必稳住那魏渊!求援使者由兵曹判书亲往沈阳!要快!”

    nbsp在汉城紧锣密鼓地执行“拖延+求援”策略的同时,济州岛上的气氛则更加微妙。

    nbsp朝鲜礼曹判书郑太和,这位平日里在汉城养尊处优的高官,带着一支规模不小但难掩仓促之色的使团,以及几十车勉强凑出来的“厚礼”,包括济州特产柑橘、马匹、高丽参、布匹以及一些金银器皿,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济州。

    nbsp他脸上堆满了最谦卑、最热情的笑容,在朴德欢的引导下,登上了“定远号”。

    nbsp在装饰威严的船舱内,郑太和对着端坐主位的魏渊行了大礼,口中颂词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:

    nbsp“下国小臣郑太和,奉我主仁祖大王之命,特来叩见天朝上国公爷!国公爷神威赫赫,东渡扶桑,匡正乾坤,功盖寰宇!今驾临鄙岛,实乃济州万民之幸,朝鲜三千里江山之荣光!些许薄礼,不成敬意,万望国公爷笑纳,权作舟车劳顿之慰藉……”

    nbsp他一边说,一边偷偷观察魏渊的脸色。

    nbsp魏渊神色平静,甚至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,听着郑太和天花乱坠的吹捧,偶尔微微颔首,却并不急于切入正题。

    nbsp当郑太和终于小心翼翼地将话题引向“恢复宗藩”和“岁贡”时,他立刻摆出一副既惶恐又为难的样子:

    nbsp“国公爷明鉴!此事关乎国体,牵动社稷,实非小臣所能擅专。我主仁祖

第522章 民心所向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